英国人口仅占世界的1%,发表的科研论文却占世界的8%,引用率占到9%。对此,前不久到英国访问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做了这样的解读:英国的科技投入总额不是最多的,与美国没法比,但它的投入产出比却可能是世界最高的。有人说美国科技成果是拿钱堆出来的,而英国依赖的则是科学家的创新能力。记者问陈院士,英国科学家的创新能力是否与英国的教育有关?陈院士回答说,这正是英国教育的最大贡献。创新可以说已成为一种英国文化,对于这一点,最好的注释便是英国教育的事实―――仅剑桥这一所大学,就培养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学到知识还要学会思考
英国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呢?从形式上看,英国的教育体制并无多少特殊之处,中小学的全民义务教育,2年大学预科或称高中,3年大学本科,硕士1年,博士3年。然而,深入了解后就会发现,英国的基础知识教育比较扎实,特别注重给学生一把思考的钥匙。
为搞清楚这个问题,记者与英国文化委员会顾问、前驻华使馆文化参赞阿德拉斯讨论了多次。阿德拉斯本人毕业于牛津大学,又在许多地方教过书。他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几年前,一批中国学生到英国的莱斯特大学学习,英国老师对他们学习的勤奋和努力很满意,但却发现他们对教师很有意见。为此,教师们做了一次调查,结果发现了师生在教学目标上存在着差别。
中国学生希望老师提供的是:他们考试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继续监管他们各方面的学习,不断指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给各种问题一个权威的答案、解决问题和得出正确结果的方法以及取得最好成绩的有效途径。
与此相反,英国教师期望他们学生达到的是几种能力的提高:独立的思考能力,收集和解释资料的自信力,在专业领域的创造能力,开放性地思考并做出一个以上的可能结论和解释,在寻找适当解决方法上的决策能力和理解并熟练运用批判式评估的程序。
适应生活还要开放思维
通过调查,英国教师认识到应该告诉中国学生独立思考的好处。这样,不仅师生之间增进了理解,学生们也喜欢上了他们的课程,学会了怎样适应新的学习方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是英国大学训练的重点。知识教育没有穷尽,它本质上是一种性格的训练。教育的重要性必须使人适应生活、适应世界,而不是适应大学。这是英国哲学家洛克17世纪提出的教育思想。它在英国今天的教育理论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
阿德拉斯说:书本知识是学不完的,重要的是,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能够对没有见过的资料做出判断和结论,而且很可能必须自己去寻找所需要的数据。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会独立、自信地学习和思考非常必要。他告诉记者,实际上,在英国的中学阶段就开始这样的训练了,文科的大部分科目除了必须记住的一些内容,许多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
懂得原理还要思疑辨析
剑桥大学毕业的英国朋友罗宾以杯子为例对英国大学的学习方法做了简明形象的说明。他说,假如你学习的题目是一只玻璃杯,知道了它的材料、形状、用途以及加工技术等,学习只完成了一半,这是前人已知的了。你还要学的是,进一步提出质疑,如为什么它是圆的,是不是方的更好,然后去寻找资料证明自己的判断和结论。在剑桥的学院制下,每个学院住着不同学科的学生,导师的任务是组织他们辩论,各科学生在一起讨论问题,从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进行辩论,从而使你获得很多新鲜的思路。通过这样的思考、辩论和学术交叉,大大扩展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富于创新。
陈竺说,英国教育中有很多非常好的传统,牛津、剑桥的多学科交叉训练,对于开阔思路、培养现代科学人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英国教育中提倡的批判式思辨,也是创造性人才所需要的重要品质。
英国教育体制在几百年间发生了很多变化,但是,强调教育的实践目的、注重训练学生思考的能力、批判性的思辨和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始终是英国高等教育的一大特色,使教育成为培育创造性人才的最好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