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我们的高中毕业,在出国留学方面,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要考虑到自己在对待出国问题时,真正想要的是什么,预防“舍本逐末”的危害,防止因在留学目的国读书遇到一些问题,增添许多学习上的烦恼,以至影响到学业的成功。
对一些已经出国读书、或是即将出国读书的高中生,首先再谈及西方教学方法与我国之差异前,先讲一下身边发生的小故事。这个小故事很小,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仔细想来,足以窥其端侃。
2008年,应国外院校邀请,我前往诺桑比亚大学做一项有关中西方教学状况的教学调研。在这个历史悠久、堪之全英规模最大的大学课堂里,我随机抽选到这所大学里的一堂实验课程,为我的教学研究提供一种可信服力的佐证做好准备。
在这堂实验课上,我看到学生们自动分成了组,每一组由四~五人组合。这其实在国内,也在平常不过。但是,他们的组合方式另我诧异。令我印象犹深的,是在F组和G组里,因为组员协调不畅,出现了部分成员调换小组的行为。这种行为,直接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二个小组都在实验结束时,面临不能顺利完成实验任务的风险。最终,二个小组成员互相调换,在实验课程结束时,勉强完成了学习任务。下课之后,我才从F小组成员之一,一名中国女学生中,找到了调换小组的原因。事情就是这样的,F小组和G小组里,都有五名成员组成。前者有三名中国学生、二名各为非、美学生,后者有一名中国学生、三名欧美学生、一名韩籍学生。
在西方实验课中,一般情况下,并不像国内教学在实验课刚刚开设时,就及早把学生划分为固定小组,这意味着,组中成员从实验课开始直到课程全部结束都基本上不变。但是,西方教育模式灵活多样的原则,决定了在实验课程中,也遵循同样的原则。因此,他们在每一次实验课开始时,就自动随机组成小组,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热烈,从某种程度强化了实验的目的性。
而在这堂实验课上,问题就出在F小组。F小组的三名中国学生之一被组中二名非、美成员提出异议,要求其与G组成员之一调换。结果,F小组里仅有的一名中国学生自告奋勇加入F组。调换组员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也不存在任何个人矛盾与恩怨,只是F小组里被要求调换的这位中国学生,在实验课上,主动性差了一些,每一次实验结果的获得,这名学生扮演的总是一种被动的“旁观者”角色;并且在小组讨论环节,在整个实验课堂活跃下,F小组因同时有三名中国学生,另外二名学生相对也显得腼腆。F实验小组自然略显了几分“冷清”。
其实,在中国,实验小组中成员少言寡语者自不占少数,自认为自己是“世外者”也大有人在。这种盲目“依托”一名成员实验、其他成员“围观”的学习方法,依然能得出实验结果,当然,实验结果的全面、准确性可能大打折扣了。并且,这位依托者在国内,还须由固定“组长”职位的人所担当。但在西方实验重实践、合同协作的宗旨下,这种因其国内习惯而养成的“依托”就显得不太正常了。实验室被要求调换的中国学生,自然的,要成为小组中主要的异议对象。
但是,从G组成员中调换加入到F组的中国学生,情况则大相径庭。他的性格开朗,沟通能力极强,并且在实验中的动手能力也极强,在小组中,成了不可或缺的决断性人物。后来据了解,该学生高中时就在国外读书,或许这也使得他适应环境的能力相对要强于其他中国留学生。
讲了这一段小故事,与其说是故事,莫不如说本人经历之事。这件事,对我在国外进行教育考察及完成教研工作,提供了一些启发。众所周知,中、西方在政、经、文化领域存在巨大差异,虽然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但在教育领域,仍存在着中、西方教学的差异化。自然,这当中包括本科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的差异。在上述实验调换组员事件就是中、西方教学方法差异化直接表现的结果。
在中国,目前甚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里,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核心的应试教育。而我们以课堂为中心,以课程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目的封闭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满堂灌”。
更进一步说,在课堂上,所有的知识都是从老师那里传授的,学生亲自实践的机会很少。即使有,也是教师组织学生行辩论、小组试验、演算等等教学活动,教师仍是主导。而且国内教育这种更注重分数、注重考试通过率的结果,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方法的“盲从”、“被动”。
反观西方,他们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因材施教,是一种“启发式”教学。西方的教学模式灵活多样,更加具有人文关怀。例如,不少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校期间,并不是特别突出抢眼,但是,他们却声称自己受益于所受的教育方法,因为它教会了自己做事的能力。
当然,我始终认为,西方的教育并不完美。他们本身也在时常反思,如何更好的将学生能力与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联想到国内教学一言谈、满堂灌,学生课堂上总是没问题,也不爱问问题的情况,而美国学生上课时,老师基本上就是答疑解惑,学生的问题太多,下课还要追着问;因此,中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都是“复习式学习”,老师上课讲本课的内容,课后留本课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做练习,再对本课的重点、难点加以吸收和消化。这种学习方法,我们似乎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延用。
那么这种由于教学模式不同,对国内、外学生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对国内学生而言,习惯、僵硬的学习思维,正恰是包括那位被提出调换组员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读书出现的常见问题。强调的是,这绝不是说西方的教学模式有多好,而是对出国读书和即将出国读书的中国高中生,了解到这种实际存在的教学差异后,才可以结合国外教学特点来调整自身的学习方法,以适应留学国家的学习环境。
因此建议这些高中生,结合我们在国内久经“考”验、基础教育根底扎实、知识结构完整、特别是数学、理化等学科知识方面具有相当深度的特点,在出国读书之际,着重培养自己所欠缺的方面,取其所长被己之短,争取在国外留学期间,在自身能力方面,有一个全面的、质的提高,尤其在创造思维、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则须不断加强。
这一点,自然是出国留学最重要的目的之一。当然,在此介绍的中西方教学差异,对于中国教育从业者如何搞好教学、学生如何具备更优质的学习方法似乎也提供了一点借鉴。
如需了解更多高中生留学的建议,直接拨打威久留学免费咨询电话010-68946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