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初,我和同学十多人在学校的安排下,再一次横越大西洋,到美国考察去。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我们花了整整19天在洛杉矶公路上的废气中,只为了研究低密度城市对自然生态的侵害。今年课题没变,也是在全球经济龙脉─美国里探讨如何利用建筑解决环境问题。但地点一转,由低密度、人人以车代步见着的洛城,来到东岸,全美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繁华闹市─纽约。
探讨如何用建筑解决环境问题
念建筑的做考察,除了实地观摩城市的体貌外,坦白说,最折衷直接的方法莫过于探访当地大学的建筑系。情况有如留学的初期,试学煮食,什么食谱也不懂,不如干脆买来现成的黑椒牛柳酱、麻婆豆腐酱,包管不会饿坏。而探访纽约的大学的建筑系,的确为我们只得7天去了解一个城市的建筑文化的行程添了好些鲜肉味。当然,最正统的学习是亲身在城市当中观察,但偶尔走走捷径,学习人家观看城市的方法,好歹也是营养。
不只顾前瞻 胡乱兴建
纽约有若干大学开设建筑系,我们只到访了两所比较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和库伯联盟(Cooper Union)。哥伦比亚的建筑系已有100年历史。它虽然隶属于大学,但一如其他名校建筑系,都是体系完整的个体,而且有自己的名字─Graduat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Planning & Preservation (GSAPP)。值得一提的是名字里头最后的一个字“Preservation”,意思是保存、保育,开宗明义的要教育学生珍惜现存的建筑文物,不要只顾前瞻,胡乱兴建。我们客席了曾经当了这所建筑系校长16年的楚米(Bernard Tschumi)的一节课,讨论意大利现代主义建筑家罗斯(Aldo Rossi )的墓园设计。的确,名副其实的从人文的角度去对待建筑,忠于历史的细腻,而不是一味的要新要大要气势磅颉。
这是我所意料不到的。美国文化以创造和领先为目标,其对于历史的漠视恶名昭彰。譬如倒模式的星巴克开遍全球,将咖啡的文化彻底摧残。但是,在经济挂帅的纽约城,星巴克绿色恐怖的淤泥环伺当中,偏偏有一朵莲花,开在中央公园的西北角,默默地守护着早已给社会遗忘了的历代建筑家的墓园,和陪葬的思想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