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杂谈] 我看《指南》:文明出国先得文明出门
来源: 点击数: 录入时间:07-08-22 10:42:50

 
     在公共场合要表现平静,不要大声说话,避免突出自己;不要在公共场所参与他人的争吵;不要在街上乱捡东西,以防被敲诈;不要在黑市上换汇;如警察检查您的护照等证件,应先请他出示证件,记下他的警牌号、警车号;交罚款时不要当街交给警察,而要凭罚款单交到银行等指定地点。(8月21日中国新闻网――外交部:公民在国外公共场合要平静,勿大声说话)
 
     似乎,外交部发布的《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跟许多人没多大关系,因为,不少人想出国没条件出国;不过,这也很难说,三十年前,谁能料想到今天的交通、通讯这么发达?说不定哪一天,冷不防,你、我、他,出国的机会来了。
 
     外交部提醒国人出国讲文明,当然很有必要。不过。无论是现在有机会,还是将来有机会,笔者以为,“文明出国”先得“文明出门”。
 
     “冰冻三尺,非一日这寒”。千百年来,我们这个泱泱大国,无论是“村民”还是“市民”,一些人身上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不良习惯。有的,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三个婆娘一房”;有的公共场所乱扔垃圾、乱吐痰;有的,乱闯红灯,行人走在汽车的路中央;有的,在旅游景点或公共场所乱涂乱画;有的......,这些陋习,一时半会儿真是难以“改邪归正”。当然,难改也得慢慢地改。全国各地有“文明委”并下设“文明办”,当今,我们的国家,物质文明在进步,政治文明在进步,同样,精神文明也是要进步。这“精神文明在进步”,很重要的一个“落脚点”,就是“出门讲文明”。
 
     《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2007年版)》,只有指导性,不具有强制性。“出国讲文明”急不得,要有个过程;反观之,渐渐地,我们的国人大家都“出门讲文明”了,自然而然,也就会“出国讲文明”了。
 
     当然,“出门讲文明”,有的时候,还不仅仅是出行者个人的事,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各地的人民政府更要作出相应的努力。譬如,不乱扔垃圾,你得要有果皮箱;不随地大小便,你得要有公共厕所,如此等等。一言以蔽之,“文明出门”不仅仅是口号,更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责任编辑:doris 文章作者:

 
  相关新闻
 
 
  在线答疑(请您尽量将问题表达详细明确,以确保我们能够为您提供正确的建议及答复)
 
  合作伙伴: 投资移民 | 商业移民 | 加拿大移民 | 网站推广 | SEO | Java | 租车 | 上海租车 | 上海汽车租赁 | 汽车租赁 | 上海租车 | 上海租车 | 汽车租赁 | 北京欢乐谷门票 | SEO | 租车
版权所有 北京威久留学专家 电话 :010-68946699 传真:010-62648687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和盛嘉业大厦12A层
E-mail:info@wiseway.com.cn
教外综资认字[2000] 174 号
京ICP备05051623号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