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异国,要尽可能多地找机会接触外国人,跨文化体验国外的生活习惯。在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上、表达习惯尽量做到“入乡随俗”,是消除文化壁垒的有效手段。
不顾一切地“我行我素”,到头来只能沦为“孤家寡人”。不少留学生跨不过文化适应期,融不进当地的生活圈子,最终影响到学习。
远离交际难提高口语
Sam初到瑞士留学,舍友邀请他一起去参加派对,他却不太愿意去。原来,虽然在国内已有一定的法语基础,但在瑞士半个月,他发现和当地人交流依然是一个障碍,上街必带上电子词典,无奈的是总觉得提高不快。
因此,学校的活动,他不敢参加,怕表达不清被笑;对那些跳舞、饮食等专题派对怎么也提不起兴趣,这似乎与学习毫不相关。由于他老拒绝同学的邀请,后来也很少人邀请他参加活动,人际交流就更少了。
留学生初到异国适应学习和生活,至少需要三个月时间。在这段时间,无需给自己太大心理压力。不少“海归”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学生初到异国,应该开朗一点,尽量参加学校或者同学间组织的活动,如一概拒绝参加,会丧失很多开眼界的好机会,又不利于很好地融入当地生活。
同时,缺乏交流,缺少当地朋友,只会用电子词典学外语很难提高语言水平。
主动下厨引起不和
Tom是广东小伙子,高中时赴英国读书,他和当地人怀特夫妇同住。Tom厨艺不错,会炒一手好菜。一个多月的相处,Tom觉得怀特夫妇对他很不错,想起出国前妈妈的吩咐“寄居人家,一定要多帮干活,才讨人喜欢”,因此他想在周末亲自煮一顿晚餐给主人尝尝。
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夫妇俩,他们非常高兴。周六去超级商场买菜回来后,Tom开始炮制酱爆鸡肉、香煎鱼块、生炒青菜……正忙得不亦乐乎,突然怀特先生扇着鼻子进来,让Tom不要再煮,因为油烟太大,建议到外就餐。Tom顿时觉得吃力不讨好,非常失望。
“外国人不喜欢煮食油烟太大,这也是很多外国家庭对中国学生不太理解和不太满意的地方。”启德教育英国部顾问何楚刚指出,外国家庭一般都是无火煮食,煮食较少油烟,而我们讲求“有锅气”。很多时候,其实没有对错,只是一个习惯的问题。寄宿人家,最好入乡随俗。
“不懂事”显得不礼貌
在伦敦的一个展览上,参观的人比较多,椅子不够用了。很多家长叫自己的孩子坐到地上去,以便空出椅子给更需要的人。其中有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赖在椅子上不起来。他的父母一再劝说,直到孩子坐到了地上为止。这种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大概不多见。
还有一次,在火车站,男主人一见面就把女客人的双肩背包接过去,递给了小儿子,说:“大卫,做个绅士。”在他们看来,独生子懂得给女客人拎包是很正常的,甚至可引以为豪。
在国外,“一个绅士就是要能够时刻想到别人、帮助别人。”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在国内的家庭教育很好,完全懂得出门要注意礼貌。狂妄无礼的中国留学生是很少见的。但不足是显得幼稚和“不懂事”。究其原因,恰恰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中,家长和学校对孩子的独立行为能力训练不够。从这点看,留学生幼稚,与中式教育的弱点不能摆脱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