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托、考G、申请表、推荐信……过五关、斩六将来到国外留学,但海外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美仑美奂,归国后的求职之路也并不一帆风顺。“海归月薪3000元”等报道经常见诸报端,洋文凭在职场上已不像以前那么好用了,与喝过洋墨水的“海归”相比,熟悉国情、有本地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反而“异军突起”,受到市场的青睐。
“连一些外资企业也不再看重镀金经历,更强调本土化。”一位人力资源专家如是说。的确,海归素质的参差不齐,企业越来越倾向于网罗对当地市场更加了解的员工,那些有本地经验的人更容易得到市场的认可。
“海归”本身是带着一个小光环,但有这个光环只是虚的东西。有没有能胜任工作的能力才是更重要的,很多企业更看重实际能力。“实用才是硬道理。”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行各业纷纷在国际人才的光环和成熟人才的实用之间寻找着最佳的契合点。“我们需要‘国际人才’,他既是能创造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成熟人才,又是能使引进人才的成本投入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并与其创造的价值成正比。至于人才从哪个国家来,学历有多高,这是其次的。”不少企业如此表示。
为此,有人力资源专家提醒,出国深造要有的放矢。只有那些有真才实学、国内短缺的“海归”人才,才会很快被发掘,得到学以致用、大展宏图的机会。而那些想靠出国“镀金”找到好工作的“投机”分子,则很难禁得住人才市场激烈竞争的考验。如果只是打着“曲线救国”的小算盘,这样劳民伤财的事情还是不要干了。
近年来,留学生的数量逐年攀升,遗憾的是,与留学生数量剧增相伴随的是留学生质量的骤降。在自费留学的大军中,不乏用金钱武装的富人子弟,对他们来说,最大的目的是花钱买个留学背景,而不是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现实的情况是,这些靠金钱打造留学背景的留学生,正在成为“海归”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留学生”三个字的含金量不断降低。
但是不可否认,在海归中,有些人确有真本事。这样,就会产生“劣币驱良币”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一些学有所成,想回国报效祖国的海归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发挥才能的地方。因此,“毕业后是否回国?什么时候回国?回国后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吗?”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海归们的心中。海归的话题也许不是什么“生死还是死亡”的问题,但对每个身在其中的人来说,也实在不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