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美国书店
来源: 点击数: 录入时间:07-06-12 15:58:15

初到美国,举目无亲,每至节假、周末,颇有些难以排遣那无尽的时间。

  早来几年的同学,买了车,早早就定好了出游计划。周六的早上,我仍半睡在梦里,就能听到楼下一阵汽车发动、招东呼西的喧叫。随着汽车的远去,整所房子骤然安静下来,我躺在捡来的无床架的光秃床垫上,呆望着室顶一角几丝筋筋吊吊的蛛网,更感到一种孤寂。同时开始计划如何消磨这悠长的一天。写信吧,尚未接到远方亲人的信,心中空空提不起笔;读读功课吧,已经累了一周了,看着书本上的那些专业名词就气不打一处来。

  每到此时,我常会不知不觉地走进街边布朗的小书店。

布朗的旧书店

  我所住的大学城一条小街上,间隔不远竟有三家小书店。一开始我有些奇怪:同在一条街,这不是相互抢生意吗?后来渐渐发现,这种一人开的小书店,多是卖些旧书,似乎不是为了赚钱,倒象是为了向人们显示店主的存在。通常楼下是铺面,主人就在楼上居家。

  有时我早上九、十点钟匆匆出门去学校的路上,还能看到店主老布朗悠闲地在冬日的暖阳下边晒太阳,边与行人打招呼。更多的时候,你会发现老布朗也在店里读书,不象是开店的,倒象也是来逛店的一般。布满刀刻般沟壑的脸上,不仅充满了岁月,也蕴藏着睿智--尤其是你听到他向问询的顾客作出的解答,通常是一两句话,就使得询问者颔首连连,满意而去。

  书店里,接踵相排的书架,中间的间隙仅可转身。店面很小,顾客象给埋在了书林里。举目不见人,使你不感到有催你购书的压力。那时刚从国内来不久,听惯了国内售货员吃枪药似的语气:“你?买吗?”记得在国内书店里最怕请售货员给拿柜台里的好书或画册,面对人家眼中充满鄙夷的目光,咱也确实没有高吼一声“买”的底气。能在无人打搅的情况下,尽请翻阅一番,让人感到了一种莫大的享受。当然,在书店里看书看太久了也还有些过意不去,对如何离去颇费踌躅,有时就装着突然想起了什么事,伸手看一下表,然后撒腿就跑了出去。然而,你还是可以感觉出老布朗抬头扫看你一下时露出的狡黠的微笑,那种见多识广,早就看透你了的表示,常能让人冒出冷汗来。下一次,再找理由就更要费一番周折了。

  毕业离校时,人家都丢书,减轻负担。我则去老布朗的小书店又转了一次,并特意买了一本小书,算是对自己这么长时间只看不买的一种小小的赎罪式的自我心理补偿。布朗略显惊奇地看了我一眼,嘟嘟囔囔地说了一句那是本好书,收了钱,就又专心埋头看他的书去了。

  我走出大门,又看了一眼数年来每日经过的书店橱窗,那里永远地摊开着一页狄更斯《双城记》中的钢笔插图,书脊上及书页中还露着被岁月浸湿过的印迹。再加上店门边墙上的一盏上世纪形状的街灯和几个古体英语字母的匾牌,昏暗的灯光和着刚刚落下的夜幕,象是一幕十八、九世纪古典戏剧的布景。

超市书店

  离开学校工作后,虽然新居的城市也有布朗书店那样的街边旧书店,可每日匆匆的日程已让人无暇去光顾那一个个小店了。街边常无空车位,不好停车;最主要的是没有了当学生时那种“时间的主人”的闲暇。每日也不知怎么那么忙。真有机会去了书店,又发现再也找不到自己想要看的书了。

  实际上,工作的紧张也使我改变了一些学生时的生活习惯,开始追求那种强刺激式的休息:看情节紧张、动作激烈的电影;听吵闹的音乐等等。

  我重新开始把闲余的时间消耗于书店,大约是数年前的事情。不知何时,我突然发现不大的大学镇里,一下冒出了好几所象超市般巨大的超级书店,BARNES & NOBLE,BORDERS,ENCORE等,其中不仅音乐、图书门类齐全,而且还有许多舒适的沙发座椅,甚至咖啡厅。逛累了以后,不仅可以去喝喝咖啡提神,也可以斜躺在沙发上,带上耳机闭目凝神试听上几首松弛、舒缓的钢琴曲。同时还可以抱上几本装祯精美、价格不菲的画册一页一页地慢慢欣赏一番。

  这些书店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是竟相推出了周末晚间的小型演出活动。在几张小桌的咖啡厅尽头,一、两个约好的音乐家,架上一套小小的音响设备,忽急忽缓的吉它乐声中,歌手尽情地吟唱了起来。这些音乐家,多是自费出过一两盘盒带、尚未成名的歌者,歌唱中更多的是自我陶醉,而非象与大剧场观众交流那样的煽情。书店里的听众虽无剧场、音乐会听众般的狂热,每曲终了,仍不乏真诚的掌声。书店还常邀一些作者来座谈或签名推销著作,也引来大批的人群。

  这种大型的开架书店,货源充足,资本雄厚,布朗式的小书店自然无法与其竞争。进这种书店的人似乎也没有逛小书店的闲情逸致,倒象是去图书馆,从书架上抓几本新新的“砖头”,先看目录、索引,就当资料查了起来。

  这使我原来周末中带孩子在游乐场玩滑梯、攀登架的活动,渐渐为去书店所替代。我们一家人在书店中都有自己喜欢的区域。儿子每次都是先去杂志架翻看一番最新出版的几本计算机游戏杂志,看是否又登载了新的游戏密码,学上几招,以便到小朋友处去眩耀;妻子则对那些家居、花卉刊物有特别的爱好;我总是去翻看一下自己专业范围内又出了些什么新书,起码在词汇上要武装一番。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得太快,令人目不暇接,一组新的名词还没消化呢,已经要过时了。而图书馆里的几本书多已是爷爷辈的。有时看到一本好书,读进去,时间不够,就买回去,但多是下次来时又给退了回来。主要是砖头们太贵,而且家里的书架上已是一堆新新的旧砖头了,实在也没法再堆。现在的工具书已远不象过去的那么经看了。过去一本《新英汉词典》,看烂了都还在翻,而现在的一本什么程序语言工具书,崭新的就已是一堆故纸了。当然这两者间的比较并不合适。

  有时我也浏览一下人文方面的书籍,尤其对那些畅销书喜欢翻上两下,想弄明白人家畅销的道理,当然仅是那两分钟的阅读什么也不会了解。另外,我注意到在美国用英文出书的中国人以女同胞为多,且多是讲自己的经历,叙述一个个从“丑小鸭”到“天鹅”的故事。另一处巧合的是她们多有一位英语是母语的“夯你”(HONEY),“枕头字典”的作用还难以忽视。直到哈金的《等待》也上了书架,我心里才略微释怀:以英文出书的同胞作家中,还是有争气的男人的。

网上书店

   电子商务中最成熟的当属网上书店。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网上书店一直是网上购物业的风向标。在电子商务的各种统计中,图书等相关类的销售,也一直是整个电子商务销售大饼中面积不小的一块。

  中文网上的情况也大体如是。各种书林、书城以至后来的博库,可说是各显其能,各具特色。对于我这种读书不求甚解的人,网上书店中各种文摘式的缩写、节选刚好满足过去逛书店的浏览欲望。只是真正碰到了好的中文书,还是求人从国内书店中买了捎过来的时候居多。这恐怕还是没有克服网上购物的心里障碍,虽然用电话购物已颇为习惯了,但还是不放心把信用卡号码交给一个似乎是无人接受的终端。

  实际上,网民多是素未谋面,人以群分的交往往往是从读同一段文字的感受开始的。现在网上论坛纷呈,以交换阅读心得为初衷的很多。然而,到后来内容远离初衷的也不少。在浮躁的网络文化气氛里,能静下心来读些东西也是不易的。

  总之,这些年在美国逛书店的经历,让人长不少见识。随着书店自身的变化,改变的恐怕不光是个人的阅读习惯,也包括对美国文化氛围本身更深一层的理解。
责任编辑:zhuoya 文章作者:

 
  相关新闻
   
  在线答疑(请您尽量将问题表达详细明确,以确保我们能够为您提供正确的建议及答复)
 
  合作伙伴: 投资移民 | 商业移民 | 加拿大移民 | 网站推广 | SEO | Java | 租车 | 上海租车 | 上海汽车租赁 | 汽车租赁 | 上海租车 | 上海租车 | 汽车租赁 | 北京欢乐谷门票 | SEO | 租车
版权所有 北京威久留学专家 电话 :010-68946699 传真:010-62648687
地址: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2号和盛嘉业大厦12A层
E-mail:info@wiseway.com.cn
教外综资认字[2000] 174 号
京ICP备05051623号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