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年来中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走入了国门。外资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变化,从纯外籍人员管理模式到港澳台人员管理模式,直至现在的本土化管理模式。外资企业在本土化的转型过程中,为了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国际化和管理执行的本土化的契合点,企业需要大量具有本土化执行力的国际人才,而“海归”作为本土人士,接受过国际化教育的优势在此凸显。同时外资企业规范的管理、全面的培训规划、广阔的发展前景、较高的收入和福利待遇,也成为了“海归”回国后的就业首选。
根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几年来,“海归”人数正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海归”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的一支重要的人才队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曾有一家调查公司的统计数字表示:累计有57.5%的“海归”在归国6个月左右找到工作;选择的单位大多数是外企和民营企业,其中在外企供职的达 32.7%。
那么,外资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海归”?看重“海归”哪些素质?“海归”应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尽快找到自己的舞台,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近期与多家知名外资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进行了探讨。虽然各外资企业对“海归”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相当一部分的外资企业是认可“海归”的。比如,某著名外资日用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张女士认为,公司所看重的是人才的综合素质,“海归”的优势在于,他们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敏锐的思维能力、开阔的视野,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思维模式的国际化,另外该外资公司还特别看重有海外工作经历的“海归”;某知名外资银行电子资料处理有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何女士说,他们所看重的是“海归”长期生活在国外,接受不同国家的文化,与不同文化的人沟通,具有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并且“海归”有着良好的外语能力。
由此可见,“海归”在求职过程中还是有自身优势的。广州留学人才配置中心曾经对2005年5月以来在该中心登记的有求职需求的“海归”的优劣势作了分析,认为“海归”的优势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国外接受高等教育,具有国际化教育背景;二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特别是在国外做过一些前沿的尖端项目,中国可能还未涉及;三是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四是国外多年的独立生活,造就了他们较好的独立自主能力和面对挫折的能力。但是另一方面,近年来也有些“海归”由于过于年轻,缺乏工作经验,脱离国内环境的时间比较长,对国内形势不是很了解;特别是有些“海归”自恃甚高,期望值很高,待遇上相互攀比,对企业稍有不满就跳槽,不把本土人才放在眼里,给企业造成诸多困扰,使得许多企业对“海归”望而却步。
综合以上情况,笔者认为,“海归”们在求职过程中,要善于利用自身的优势,避开自身的劣势,调整好求职心态。某著名外资日用品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经理张女士认为,公司会同等对待国内的优秀人才和“海归”,包括发展机会、薪酬待遇等,希望“海归”们心态平和,与公司共同发展。某知名外资银行电子资料处理有限公司何女士也希望,“海归”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心态要调整好,从基层做起。
根据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主编的《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构建和谐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人才开发》(黄皮书),中国人才资源总量相对偏小,“十一五”期间中国人才缺口2000万,因此,就中国整体人才市场而言,“海归”不是过剩,而是远远不够。针对“海归”回国就业,要避免变为“海待”,在外资企业寻求良好的发展,笔者认为:
一是出国前,做好充分准备,出国留学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盲目,出国选择专业和学校要慎重,在市场机制下,选才标准已从崇尚“品牌”转变为注重“管用”,在工作岗位上“管不管用”是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人才的标准,因此出国留学一定要选择学习市场上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是出国留学期间,要积极打造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要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同时选择对自身回国发展有帮助的工作,积累工作经验。
三是回国后,求职定位要清晰,正确评估自身能力,把握市场动向,突出职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位;自信心要足,谦虚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好的印象,但是更应多表现出一份自信,让企业充分相信你的实力;保持平和的心态,重视企业的发展机会;适应企业文化,加强对企业忠诚度和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的培养。
“海归”是中国一笔宝贵的人才财富,相信“海归”也一定能找到发挥自身才华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