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武汉 >> 威久动态 >> 正文

新加坡体校火爆

https://www.wiseway.com.cn 发表于:10-08-19 10:42:34 浏览: 10429 来源:

  承办本届青奥会游泳和射击比赛的新加坡体育学校,与中国人印象中的体校完全是两个概念。当地人介绍说,新加坡体校是以整体教学质量高、并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中学,创办仅6年,其声誉和学生报名的热门程度就堪比一些历史悠久的一流名校。新加坡体校已培养了多名世界冠军和亚洲冠军,但同时,它的毕业生几乎百分之百升入高等院校。体教结合在这里不仅是口号,更是事实。

  据新加坡体育学校外联主管陈惠莲向记者介绍,由政府拨款于2004年创办的新加坡体校,其创办的目的与中国体校的办学目的十分相似,“发掘体育苗子,促进新加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进而振奋国民精神”,不过,体育学校在一开始就确立了办学宗旨――“学生的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必须兼顾,绝不允许出现顾此失彼的状况。”

  “为什么学校对学生的文化课学习如此重视?”陈惠莲说,“因为接受教育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根本,如果他们只懂得某一项体育运动而没有学到其他的任何知识,当他们到三四十岁,不能继续当运动员的时候,如何谋生?”

  实际上,社会各界对体育学校的评价是褒是贬,也并不完全建立在学校培养了多少世界冠军上。陈惠莲表示:“2004年至2005年,在体育学校的创建初期,招生情况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家长们都在观望,体育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到底怎样?”学校声誉得到质的提升,源自2008年新加坡中学联考,体育学校学生的考试成绩位居前列,与一些名校不相上下,至此,体育学校的名声大振,“家长们终于看到体育学校不是只专注于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而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让家长们可以放心地把子女送到体校来。”

  新加坡体育学校的学费和住宿费每年需6000元新币,合人民币3万元左右,如此高的学费远远超出了当地普通中学的收费标准,但家长们还是趋之若鹜。陈惠莲介绍说,上一年度学校招生时,招生名额是100人,但报名人数却超过了1000人。学校如此受到家长热捧的现象,对于教育资源相对充足的新加坡来说也是比较少见的。

  不过,学费的昂贵并不意味着体育学校演变为只面对富家子弟的贵族学校,“学校对具有体育运动天赋和学习优异的学生提供多种助学金和奖学金。”陈惠莲说,“学校绝不会因为学费问题而放弃任何一个有运动天赋的孩子。”

  有大约1∶10的新生录取比例,新加坡体育学校在招生条件上自然“苛刻”。陈惠莲介绍说:“除了接受社会报名外,学校也有自己的选材途径:每个月都设有三个校园开放日,欢迎适龄青少年和儿童来学校参加活动,此时有类似于‘星探’的工作人员,在这些孩子中挑出有运动天赋的‘苗子’。当然,真正具有天赋的孩子还是少数。不过每年招生时,家长们的踊跃报名却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扩大了选材范围。”

  一旦入校,学生就开始接受体育学校针对青少年身心特点制定的学习和训练计划。在陈惠莲提供给记者的一份学生日常作息表上,记者惊讶地发现,运动训练的时间远比记者预想的少――学生们每天5点45分起床,6点15分开始晨练至8点,然后是和普通中学生一样的一整天学习,直至下午4点至6点30分半才有第二次训练时间,晚饭之后是自习和自由活动时间。学生每天的训练时间控制在4小时以内。陈惠莲介绍说:“每天4小时的训练足以保证6年内已有数十个世界、亚洲和国家冠军在新加坡体校诞生。”

  “训练时间的多少并不是问题,质量才是关键,高质量的训练则需要建立在科学的训练指导和学生对运动项目浓厚的兴趣之上。”陈惠莲介绍说,“在全校聘请的40多名专职教练中,有多名是外籍知名教练,这让学生们能够得到较好的运动专项训练指导。此外,新生大约是在十二三岁的年龄入校,在入学后的头两年,他们并没有运动专项,而是接触各类体育运动项目,培养他们学会享受体育进而发现运动的兴趣。从大约15岁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设定运动方向;此时,他们也可以选择放弃培养运动专项,而只把体育运动当做业余爱好,这些孩子也可以选择离校,去普通学校就读,不过离校者很少。”

  本届青奥会上,新加坡体校是除了新加坡各支国家队之外,为新加坡代表团输出选手最多的单位,共输送队员22人。陈惠莲表示,从长远来看,新加坡体校将建设成为新加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输出基地。

  不仅如此,新加坡体校还成为许多在新加坡国内外知名大学就读的高材生的母校,陈惠莲介绍,从上一年度新加坡体校毕业生的走向看,除了那些往专业和职业运动员方向发展的学生外,其他学生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或大学预科,他们同时也都是懂得享受体育的运动爱好者。

  新加坡体育学校的经验对于中国各级体校来说不失为一个可借鉴的模板。眼下,中国各级体校都处于招生难的困境,而且有继续恶化的势头。究其缘由,重文轻武的办学理念并未从根本上扭转,体教结合的改革一直是纸上谈兵,这些痼疾把中国的体校逼进了死路。其实,体育学校并非不能培养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的社会精英,也并非不能改变长期以来给人们留下的“只有那些学习差、没出路的孩子才选择”的固有印象,因为新加坡体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打印】 【返回
在线答疑
免费电话 在线答疑 威久总部专家热线:010-68946699
在线客服
在线客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