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父母的羽翼,漂洋过海的小留学生的状况,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问题。最近收到小何从美国发来的电子邮件,洋洋洒洒足有4000余字,详细地汇报了她在美国的学习生活,读后颇有感触。
美国中学一般不设固定的课堂和班级,而是以学科定教室。学生每节课都要到不同的教室上课,因此要不间断地往返于栋栋大楼之间,甚至两个校区。她说,这种环境的不断转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不会像她在中国那样一整天呆在一个教室里,一个座位上,课上到最后产生昏昏欲睡的感觉。美国的教室只有中国的一半大小,每班只有十几个人,这有利于教师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也会有更多的发言机会,锻炼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小何说,美国学生都很热情、真诚、大方。她初来时,有一次找不到上课的教室,向路边的一个学生问路,对方热情地帮她找教室,一路上像老朋友一样侃侃而谈,完全没有陌生的感觉。
学校经常举行集会。一次感恩节集会,主持人对台下的同学说:“如果谁想对爱你的人或你爱的人说说话,可以上台作感恩演讲。”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上台发言。由于人多,主持人只能叫他们依次排队发言。演讲的同学从容镇静,真情实感,表达了自己对同学、老师、父母、亲人和朋友的爱。事例生动,感人肺腑,不少演讲者激动得哽咽起来……在数百人的集会上,争着上台发言,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没有准备的会,肯定会冷场的。
她说学校的作文课很有特色,很少做记叙文,以议论文为主,老师往往给学生几个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作文题写在一张纸上,上面对题目的要求写得很详尽,还附有提示性的问题,便于在构思时参考。完成一篇作文的过程很“复杂”,必须先列提纲,然后用一节课让学生切磋讨论,提纲的顺序是否合乎逻辑?内容是否切题?在此基础上写出初稿,初稿完成后再用一节课分组评估,要求每个同学朗读自己的作文,同时每人发一张评估书,要求对其他同学写出3个优点3个缺点,并说出理由,完了,把评估书交给文章作者。作者再根据同学的意见修改后交给老师。老师再用一节课时间评讲。为了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的精神,老师一般不否定论点,只分析其论据是否有说服力。经过这些程序,同学的作文水平都有很大提高。
美国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每天下午3点放学后,全体同学必须参加体育锻炼,成绩计入学分。每人每学期选择一项,每项都配有教练,训练强度很大,如参加长跑的每天必须跑完10000米,参加游泳的每天要求游完1500米,参加划船、篮球、足球等项目的每天要训练三四小时。通过训练,同学的身体素质都会大幅度提高。
小何注意到,美国中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绝对比不上中国学生,但他们很有弹性,思维活跃,个性张扬,在为人处世、交际能力方面比我们成熟得多。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成绩不是追求的唯一,学会积极思考、怎样生活、怎样融入纷繁的社会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