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时候,时常到各大网站的论坛逛逛,发现有不少人,有很深的“美国情结”。我是从来不喜欢美国的,嫌美式英语难听,嫌美国人不够优雅,嫌美国的高楼大厦不够吸引人。但我没有到过美国时,我自认是没有发言权的。直到有机会到美国工作,才让我真正地看一看美国。
有朋友戏言,也许三四年呆下来,“你会深深地爱上它”。呆了一段时间,发现美国确有它吸引人之处,否则也不会吸引那么多的族群自觉自愿地在这块“新大陆”上扎根。与此同时,再去浏览国内论坛的种种说法,发现其中更有许多自以为是的误解。
e1 d* t& R5 ]
误之一,是美国的繁荣。美国是世界惟一超级大国,它的繁荣当然是不言而喻的。但经过一些人的加工想象,美国已经成了每个角落都闪着金光的风水宝地。
实际上,美国虽然拥有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整体生活水平维持较高,但贫困问题一直是一大困扰。在美国的各大城市,都有规模不小的穷人区。首都华盛顿的闹市区,街道两旁“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居然是拿着纸杯子要钱的穷人。其实也要不到几个钱。 % \; {1 n- s: [& E'' C
: r, L0 a6 j'' {6 A/ i
美国人的概念是,你穷是因为你懒,没有必要同情。政府给他们发食品券,提供低价住房。但是并不等于他们不被忽视。穷人区的房子年久失修,学校是最差的,秩序混乱,抢劫、枪杀,层出不穷,新闻媒体不报道,警察也懒得破案。在那种地方住着,永远是在社会最底层。要是不愿意认命,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当兵,如现任国务卿鲍威尔,即是最成功范例。二是当体育或演艺明星,比如乔丹。但这种空前绝后的成功故事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能上演,绝不仅限于美国。而且穷人区几乎清一色是有色人种,不能不说有种族歧视的成分吧?
误解之二,是对美国生活方式的无原则崇拜。这里面还包含着一层误解,就是什么是美国的生活方式。在一些人眼里,似乎无拘无束就是美国生活方式的体现。自己做了什么事,受到社会舆论压力,往往会来一句“这要在美国,算什么呀!” ( g0 f! {8 w0 r: l2 U/ o
5 t d" R& `7 C# W
其实,只要在美国住的时间稍长,就可以明显地感到,美国社会的阶层分得很清楚,主流社会概念清晰。主流社会的人,勤奋,严谨,言谈、举止、穿衣打扮,完全中规中矩,不少人笃信宗教。不要说像我们国内有那么多独身主义,美国的主流社会,连“丁克”家庭都极少。只要上了点岁数,经常第一次见面就会问你结婚没有,紧接着就是你有没有孩子。这恐怕让我们大多数人都感到吃惊。 . f2 N# s3 s9 F+ v6 G
美国的娱乐明星挣钱最多,动静最大,但他们永远是花边新闻。主流社会控制着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影响力强大,他们的孩子也基本上生下来就被决定了今后的生活道路。美国的生活方式,绝对不是片面的吃汉堡,喝可乐,听摇滚,快车,随随便便地结婚离婚。看看布什的母亲芭芭拉和夫人劳拉,再看看尼可.基德曼,怎么可能下结论后者就代表美国的生活方式呢? : e. [8 U+ b4 h* W3 I
误解之三,是美国的自由,特别是新闻自由。这一点在国内,是误解最深,也是争论最大的。美国新闻界固然有几句著名“行规”,比方五个W的报道标准,“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算新闻”之类。但是这一切,都是在一个大原则下进行的。那就是美国新闻业强烈的意识: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凡是美国做的事都是对的,和美国不一样的想法就是错的,不照美国规矩行事的国家都是邪恶的。这一点从美国各大媒体的报道就不难看出来。 3 ^% a% J3 X: k. u
'' v$ D8 N0 r+ s" K p
平时的报道看起来是五花八门的,包括尼克松的“水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都敢往外揭。但是如果事关国家利益,主流媒体肯定是众口一词。科索沃战争时期,有过任何一点质疑么?另外还有一个小小的例子。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华前夕,美国媒体一片反对之声。克林顿到北京的第二天,当时的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在美国记者所住的95格里拉饭店,单独与CNN、CBS、NBC三大媒体的负责人进行了不公开的谈话。次日,美国所有媒体的声调,几乎都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美国主流媒体负责人自己都说,每天早晨一上班,头等大事就是看《纽约时报》的社论。不为别的,就是要为自己的报纸“定方向”。美国媒体平时各说各话,背后其实也有两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一个是党派利益,一个是经济利益。尼克松和克林顿,就是当了党派之争的“炮灰”。
误解之四,是美国的政治。美国的政坛就像一个大舞台,各色人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非凡。于是我们一些同胞就看戏入了迷,以为美国政治真的那么透明,那么干净。再一提到国内的贪污腐败,就更痛心疾首了:“看看人家!”这让我想起《围城》里的一句俏皮话,大意是说,贪官不肯放下身段去偷钱袋,是因为钱袋里的钱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