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电影的结尾令我印象深刻:一个雨天,一对母女即将离别,母亲送女儿到码头,执意把唯一一把伞让给女儿,并深情地对女儿说:“伞你拿着,妈回家的路短,你出门在外的路长。”
这场景让我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想起那些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想起那个温暖如春的家。留学在外的日子里,我们经常会被问到“想家吗?”在我们被异国风情所吸引之时,在我们因为“新鲜人”而被备受关注之时,在我们为缩小差距而忘我学习之时,我们或许都淡淡地回答“还好”。但有一天,繁华喧嚣落尽后,独自一人,当看着窗外一盏盏灯光时,突然发觉,这一切其实都不属于自己,便有一种被温暖摒弃门外的感觉。这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家”。
“家”是什么?是看着母亲在厨房里忙碌,自己靠着门边给她讲开心的事儿;是在国际长途电话里听母亲说“千万要吃饱穿暖”;是在异国他乡指着身上的T恤说:“老妈买的,我才懒得操心”;是远行归来时,冲过去抱住爸妈的那种感觉。“家”是我们累了、倦了时的一个避风港;“家”是包容我们所有喜怒哀乐的温暖的小巢;“家”更是我们不断上进的动力源泉。
我有个朋友课余打了好几份工,还要应付沉重的课业,每天都忙忙碌碌,日子过得像绷紧的弦。我知道,她父母有足够的能力支付这里的一切费用,但她却很认真地说:“如果老是依赖父母,他们会工作得很辛苦,而我也只能是长不大的孩子。”由于有“家”的意识,她正在慢慢地成长与成熟。
近年来,出国留学渐渐成了富裕家庭为孩子的将来铺设的一条“阳关道”。一些孩子因此“天真”地以为,父母已安排好一切,自己只要出来镀镀金,锦绣前程便唾手可得。其实,出国留学更是一种人生考验,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从“温室”一下子跳到一个陌生的圈子,从过去的家庭式“全托”到现在的“完全放开”,我们的心态、独立能力、人生观都在经受着考验和磨练。
20多年前,上一辈留学生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闯出了一番天地。对我们这些新生代留学生来说,物质条件好了,更要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才有资格谈论将来,才能坦然面对那份“家”的感觉。希望我们能像那位朋友一样,多一些忧患意识,多一些独立精神,这样才能独自面对漫漫长路上的风吹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