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发生弗吉尼亚枪击案时就想写这篇文章,由于工作繁忙推后了。可21日再次通过媒体听到了这样的悲剧:中国留学生在美杀人案续:死者来自北京,觉得不得不向中国的学生和家长敲敲警钟了。
在我从事留学工作的10余年间,我见证着中国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严重的“名校情结”,他们的普遍认识有以下几点:
1. 留学花费了家里一年几十万块钱,我就要上好大学。可是好的大学一定是有着更严格的入学条件的,留学机构是建立在学生现有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评估后帮助学生申请院校的,而不是拿钱就能给学生买来录取通知书的!所以花钱多少和申请大学的排名并没有关联性;
2. 去不了排名好的大学,我就不留学了。我觉得这也是个错误的观念,因为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生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环境,思维方式,提高语言、阅历和个人能力的竞争力,为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奠定竞争基础。然而中国的很多家长将上名校和就业2个观念混为一谈,认为上了名校就能就业好,不上名校就没有出路,这显然是很荒谬的一种想法。经常出国或了解国外的人都知道,在国外想就业的话,拿个Diploma专业文凭就可以,根本不需要读到硕士、博士。另外成功人士的名字也绝非和名校联系在一起的,美国的如比尔盖茨中途辍学的我们就不说了,中国的百度李彦宏:纽约州里大学水牛城分校毕业,排名120多名;杨澜:华盛顿大学,50多名,都是靠的头脑而不是大学的牌子赢得的成功。我一再强调: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大学!
家长和学生所没有预计到的就读“名校”的后遗症:
1. 语言不通:中国学生的应试能力世界第一,任何考试都不在话下,托福雅思甚至GRE考个满分也不稀奇,然而出国上学和生活,和考试成绩根本就是两回事。我每次出差走访学生时,都会接触到一大批考试合格却应用能力极差的中国学生。特别是和一群当地学生一起时,明显能感到中国学生的沟通、社交能力等都较弱,首先是没有共同话题,因为你没有在那个文化背景中生活过,人家聊的童年往事、逸闻趣事你闻所未闻,怎么作答?怎么交流?没有交流势必要封闭自己,甚至觉得自卑,越加的不爱与人沟通,长此以往,就比较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2.学习方法不同:很多中国学生一入学,该怎么选学分?分配课程时间?怎么记笔记,查资料,写论文,小组作业,演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下子就摆在面前,不知所措。可是这些事情,雅思、托福GRE里面都没教过啊!一下子觉得英语不够用了。还有就是中国学生遇到问题往往不懂得利用各种途径求助,比如问问同学、老师?到大学的国际中心找人帮帮忙,甚至心理很郁闷时可以到心理辅导中心去预约个老师谈一谈都可以起到疏导心情和解决问题的目的,然而,中国的教育没有教会学生们如何去使用这些工具。中国学生习惯了“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有一天,抗不下去了,崩溃了,就是出事儿的时候了;
3.名校的超高淘汰率:我打一个比方:学生委托我们申请名校,我们可以承诺的是为学生获得录取通知书,就像我们给学生拿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学生凭该通知书只能去清华注册,至于到校之后的学生成绩,就只能靠自己了,大一升大二也要考试啊,考不上照样要被淘汰啊。所以说,名校带给孩子和家长的只是在亲戚朋友面前一时的面子,却给留学的学生本人背负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升不了级就要被淘汰的重担。这些都给中国学生的心理不良雪上加霜了。可以又有多少家长会去考虑孩子一个人远在异乡需要面临的困难呢?我每年在国外都会听到当地华人说起中国的很多学生,在国外大学读不下来,最后拿不到毕业证,只能在当地找人做份假学历,带回来以告慰父老乡亲。这样的“克莱登”大学的一纸文凭,难道是中国家长所期待的结果吗?
4.生活习惯及饮食的巨大差异:别小看了这点小事,这是每个出国国的人最体会深刻的经历,吃不好,生活习惯和别人不同,这些每天伴随你国外生活的小事情,都是影响人心情的因素,诸多因素积压到一起,就容易让人心情抑郁,从而酿出本文开头一样的悲剧。
总而言之,我觉得中国的父母是世界上最爱子女的家长,但是也是最容易让孩子背负沉重心理负担的家长。请大家放轻松,孩子是什么样的素质,就规划什么样的留学道路,千万别将过高的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一个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才是一切成功的基础,请中国的学生和家长都给自己松松绑,让孩子在正常的天性下,享受留学,享受这段珍贵的异国经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