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10日电 “中国学生习惯了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有一天,扛不下去了,崩溃了,就是出事儿的时候了。”谈起不久前发生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命案时,威久留学业务总监陈华认为,到海外留学、尤其是到海外名校,更要有最充分的准备,比如学术、语言、社会交往、心理素质、文化背景等的储备,而
|
这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很长时间。在选择名校之时,我们应该问一下自己,“在一个陌生的社会中、面对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在一个全世界优秀学生竞争的环境中、在毕业率远低于入学率的美国大学中,究竟有没有能力在名牌大学的光环中立足并游刃有余呢?”
在陈华从事留学工作的10余年间,她看到不少中国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严重的“名校情结”:名校带给孩子和家长的只是在亲戚朋友面前一时的面子,却给留学的学生本人背负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升不了级就要被淘汰的重担。录取率越低,淘汰率越高。在哈佛,大一升大二,就要有35%的淘汰率,这些都给一些中国学生的不良心理雪上加霜,升不了学,毕不了业,转学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
陈华列举了家长和学生所没有预计到的就读“名校”的后遗症:“语言不通。中国学生的托福雅思甚至GRE考个满分也不稀奇,然而出国上学和生活,和考试成绩根本就是两回事,特别是和一群当地学生一起时,明显能感到中国学生的沟通、社交能力等都较弱。没有交流势必要封闭自己,长此以往,就比较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学习方法不适应。很多中国学生一入学,该怎么选学分?怎么分配课程时间?怎么记笔记,查资料,写论文,小组作业,演讲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下子就摆在面前,不知所措。”
“不懂得利用各种途径求助。往往中国学生遇到问题时,不懂得求助。比如问问同学、老师,到大学的国际中心找人帮帮忙,甚至心理很郁闷时可以到心理辅导中心去预约个老师谈一谈,都可以起到疏导心情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陈华认为,到海外留学,首先要了解所去国家的社会、地理、文化、历史,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交往贫乏,就更谈不上协调能力、领导能力。再次要了解所去国家的人们选择大学的方式方法,评判标准。她建议准留学生们更应该对学校做出全面考量,包括考虑到其他一些不能被排名标准衡量的因素,包括学习的费用、奖学金额度、提供的课程、校园生活、周边环境和地理位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