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这里商品的质量。我最初发现这一点,是奇怪我的自行车怎么老不用打气。在京,要是几天不打气,车子就不能骑。但在荷兰,两个月下来只需打一点儿气。再就是丝袜和衬衣等,不论多小、多不起眼,工艺都是扎扎实实的。如果你买到不合适的产品,拿回去,售货员二话不说就给你换新的。一件商品的性能、作用怎样,售货员总是如实介绍。一件衣服,你穿着合适人家就说合适,不合适就说不合适……
在荷兰,面粉、牛奶、水果都很便宜,买便宜的日用品可以去“穷人商店”,一般是美国人或印度尼西亚人开的。中国人开的商店东西相对便宜,但要到海牙或阿姆斯持丹才有这样的商店。最著名的是“华南行”、“长江行”,副食和杂货俱全。中国出口的商品,在这里大部分是华侨用,也有一些伊朗、印尼人使用,西方人用的很少。
路口,大雁常年“盘踞”
荷兰人总是彬彬有礼的,认识、不认识的人互道早安。只要看见你在十字路口附近,不论你有没有过马路的意向,汽车都会远远地停下来。如果你需要帮助,周围的人会主动上前替你排忧解难。
与人相比,荷兰的鸟类要“凶悍”得多
我和朋友第一次去荷兰海滨,在一个站满了游客的小吃摊前买炸鱼吃,我感觉脚下有什么东西,低头一看,原来是只海鸥在觅食。此后每到一片绿地,就会有一群群鸭子、乌鸦、海鸥向你围过来,伸着脖子讨食。一些鸭子追人追到很远,一路叫个不停,好像在说:“太小气了,再给一点嘛!”周末,母亲们常带着孩子去喂它们,它们因此养成了这个习惯。
距我家不远的一个路口,常年“盘踞”着一群大雁,大约有10多只,每只都在10斤上下。它们挺着大肚皮,大模大样地走来走去,到处排便,叫起来犹如一阵狂风掠过,给过往行人造成“威慑”,还经常横在马路中央,让过往车辆一筹莫展。
我家不远处有一条穿越小镇的河,在那里经常可以看见孤独的仙鹤在河畔长久矗立;鸭子在河上筑起浮巢,轮流孵蛋或外出觅食,直至新一代出世,一家子游向远方……有人为了留住这些“邻居”,在自家码头旁搭上一块木板,方便“邻居”下河、上岸,或者扎一个“水榭”,供“来客”栖息。
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自然把动物当成生活中的伙伴。
私家花园像“古罗马遗址”
虽然重商,但荷兰人似乎没把挣钱放在第一位。这里的商店,星期六、星期天是关门的。如果想逛街,你只能选择一周中的其他5天。周六和周日荷兰人都干什么呢?去教堂、博物馆、图书馆,开着游艇去度假,整修自家花园……
我们居住的乌斯赫斯特小镇,距历史文化名城莱顿只有10分钟车程。因为太小,在世界地图上找不到这个小镇的名字,有人在此拍了反映二战的电影《重返乌斯赫斯特》,小镇由此出了名。一座座养老院建起,老人成了小镇的主要居民。
这里百花盛开,天还没亮,各种鸟儿的叫声就能把你唤醒。每个院落都是一个小型花园:有人喜欢鲜花满园;有人喜欢以草坪为主,周围点缀一些花……住在公寓楼里的人,也少不了在窗台或阳台上弄点花花草草,每个窗台都是别具风味的花橱。
荷兰的纬度虽然高,冬天却比北京暖和。每年2月,荷兰的田野已被一年一度的大西洋暖流唤醒。即使在秋天和冬天,人们也会把花园布置得别有风味:在房檐下摆几个南瓜;在窗台上放一堆坚果,吸引小松鼠光顾;将花生装在尼龙网兜里,吊在小树枝间,吸引小鸟来啄食;把有花纹的小瓦盆、小陶罐随意扔在翻耕过的地头,小小的花园看上去颇有“古罗马遗址”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