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办理了几个非常特别的case。说他们特别,是因为这些案例的当事人都曾经独立参与了留学德国的全部或部分过程,他们就是目前非常流行的德国留学DIY一族。这些学生百分百的申请了德国的国际硕士课程,他们中有的是经过千辛万苦,准备了足够的材料却最终没有得到任何一所学校的录取,浪费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有的甚至连APS的审核都没有通过,直接摔在了申请的第一步上。这些学生都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心血,通过各种不同层次的渠道打听和搜集了大量的信息,按照审核和学校的要求自己制作了全部的申请材料,但让他们感觉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自己做了这么充分的准备还是会失败呢?通过重新翻看这些学生自己准备的申请材料和对他们整个申请过程的询问,我终于找到了他们申请失败的原因,现在总结如下:
第一、盲目相信经验,复习过程存在侥幸心理。很多学生非常迷信在网络上寻找前人的成功经验,并把别人的经历当作自己成功的保证和参照。然而,审核面试是一个充满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主考官员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教育背景和谈话的具体情况作出调整,提问具有随机性和随意性,不能以一当十的套取别人经验。用“人家说”这样捕风捉影的传闻来为自己投机取巧来找借口和理由是行不通的。只有认真踏实的复习和准备自己学过的专业课程才是顺利通过审核的真正保障。
第二、学校申请材料不合标准。有些学生不理解学校要求提供材料的真正意图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除此以外几乎一概不会关心。学生提供了很多与自己学术水平完全无关的辅助材料,如社会实践活动的证明、校内运动会或文艺比赛的获奖证书、社会工作者的证明、演讲比赛奖杯、钢琴等级证书等等,这些材料除了让外办的审理人员感觉迷惑以外,对申请没有一点的帮助,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造成申请材料审理时间的延长而最终导致申请不能成功。
第三、申请材料制作不完整、繁琐、不专业。有些学生认为,个人学习计划、推荐信等等这些向校方表明自己对知识的驾驭能力和掌握程度的材料,写得越多越详细越好。于是,洋洋洒洒万言书,每份材料都是厚厚的一打,从个人品行鉴定到国家未来预测,空话套话满纸飞,很容易给人留下脱离实际异想天开的印象。严重丧失了作为大学生和研究者的严肃性和专业性,需要提供的却没有提供,最终导致申请失败。
第四、申请材料格式化。申请国外学校高年级学习位子,特别是硕士或博士阶段的课程,专业对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因此,材料的有针对性就成了申请成败的关键。有些学生不管自己申请的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自以为是的认为只要是一个专业范围,材料都可以通用。于是,一份材料投递几所大学,抱着广撒网多收获的想法,希望用所谓的材料炸弹炸开德国大学的校门,是非常幼稚和不负责任的。其实,德国的每所高校开设的每门课程,都经过了德国教育部门严格的审核和专业的评估,即便同一个专业,各个大学也有着自己不同的培养方向。比如,同样的经济,还要分开企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同样的设计,还要分成产品设计和工业设计等。
第五、申请时间掌握不当。德国大学的一般申请截止时间是夏季学期1月15日,冬季学期7月15日。但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硕士的申请截止时间往往提前半年甚至10个月。有些学生对申请时间的掌握缺乏认识,认为反正按照网站上的截止日期以前送到学校就可以了。殊不知,在材料准备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不能预料的特殊情况打破原来的计划。比如,APS的审核时间延长了,雅思考试的报名时间延后了,学校寒暑假或者国家的公共假期,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材料的准备时间一拖再拖最后影响申请。
综上所述,信息来源的不准确性、材料准备的不专业性、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性,这一切的因素导致了留学DIY的失败。
留学材料的准备是一项专业性非常高的工作,只有经过了专门的训练和长期从事这项工作的经验积累,才能对学校和签证申请的材料与过程异常熟悉并处理得游刃有余。这也就是为什么最近三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中有60%是通过中介公司办理的原因。 依靠前人经验、凭借自我揣测、摸着石头过河的办理留学,既不科学也不保险,浪费精力浪费金钱,十分的不可取。
目前,这几位DIY一族的重新申请过程正在进行之中,通过这次教训,同学们都认识到了盲目自信的后果是相当严重的。预祝这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上都能顺利和取得成绩,也希望借此文能为那些希望和正在留学DIY的同学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