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瑞士 >>
瑞士专家视点 >> 正文
中瑞关系和谐促进瑞士留学
https://www.wiseway.com.cn 发表于:09-03-19 16:12:21 浏览:693次
来源:
崔游先生(Térence Billeter)是瑞士驻华使馆文化与新闻处主任,通晓四种语言。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他成为瑞士的“奥林匹克官员”。对于这位父亲是瑞士人,母亲是中国人的瑞士外交官来说, 在中国的工作使他感觉如鱼得水。
《北京周报》:您曾经求学于瑞士日内瓦大学并获得哲学和汉学硕士学位。是不是由于您的父亲是瑞士汉学家,您在大学期间才选择了和他一样的专业?
崔游:我的父亲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来华留学的瑞士人。从1963年到1966年,他在北京学习汉语、中国历史和中国哲学。我的经历和他稍有不同。我个人的兴趣主要在政治和社会问题方面,这种兴趣主要来源于我父母的双重影响。我的母亲是北京人。虽然我无法否认家庭环境对我的影响,但我要说的是有些兴趣完全是属于我个人的,特别是国际关系和外交。
我的经历可能有些复杂。最开始我学的是哲学和中文,然后是国际关系和外交。 最后我在巴黎政治研究院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
当我在日内瓦大学学习期间,我的父母还在该校任教,我也曾上过他们的课。我和他们经常用法语或者中文交流,从他们那里我学到了许多东西,特别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不过他们从来不强迫我从事和他们一样的职业。我的母亲曾希望我能学医,而我的父亲则给我更多的自主权。
因此我现在从事的职业完全是我个人的选择。
《北京周报》:瑞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在瑞士有许多著名的汉学家ºÍ汉学研究中心。 为什么瑞士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这么感兴趣呢?
崔游:瑞士确实有汉学研究的传统。瑞士有两所大学的汉学研究比较著名,一个是位于法语区的日内瓦大学,一个是位于德语区的苏黎世大学。瑞士对中国的兴趣由来已久,从十七世纪就开始了。第一批踏上中国土地的瑞士人主要是传教士和商人。瑞士是个小国,因此瑞士非常重视外面的世界,不论远近。正是这些原因使瑞士的汉学研究比较发达。应该指出的是,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瑞士人对中国的兴趣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瑞士人到中国留学或者从事学术交流活动,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
《北京周报》:瑞士在技术创新、设计能力和精密仪器制造方面誉满全球。它还是少数几个对华贸易保持顺差的国家之一,这是什么原因呢?
崔游:由于瑞士国土面积狭小,原材料匮乏,无法自给自足,因此我们必须从事对外贸易,发扬创新精神。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激烈竞争,我们必须使我们的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专业化,比如机床、手表和药品。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瑞两国的经贸关系具有互补性。中国现在还处于发展阶段,非常喜欢进口瑞士生产的高档商品;而瑞士则从中国进口它所需要的但它已经不再生产的东西。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是瑞士能保持对华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北京周报》: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人们不但能在赛场上一睹瑞士代表团的风采,还能在瑞士之屋领略瑞士的文化风情。我记得到瑞士之屋参观的人简直是人山人海。在上海世博会期间瑞士是否也要用同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形象呢?
崔游:近几年,中国成为瑞士的重要合作伙伴,因此瑞士在中国加强了其形象宣传工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在中国举办的两大国际盛事,对于瑞士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瑞士之屋位于大山子地区,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对公众开放,在三个星期内吸引了12万名游客。通过瑞士之屋,我们向中国公众介绍了瑞士的多样性,树立了瑞士的形象,并且和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了联系。
至于上海世博会,它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瑞士馆将突出城乡互动的主题。展馆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主要展示瑞士如何处理城乡可持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注重生活质量、环保和可持续建设。瑞士馆最吸引人之处就是其吊椅索道,参观者可以乘吊椅欣赏瑞士馆屋顶草场和周围的景色。
城乡互动是瑞士的特色之一。瑞士的大城市并不多,农村人口密集。许多人居住在乡下,每天乘公交车到城里上班。瑞士的公路系统和公交系统非常发达,希望与中国分享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
《北京周报》:中瑞交流的历史已经有四百多年了。与其它国家相比,在中国的瑞士人数量并不算多,不过两国之间的合作项目数量很大,富有活力。您对此有何看法?
崔游:瑞士是个小国,有许多侨民与外国做生意并在国外居住。瑞士的人口有七百万,其中有50万人生活在国外。现在来中国工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