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玫捷简介
汤玫捷,女,1985年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家庭,2001年,进入复旦附中学习,2004年12月,她正式收到美国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2005年秋季进入哈佛学习。2006年,作为哈佛大一新生的汤玫捷,引进著名的高盛基金200万元人民币投资,在中国举行“中美学生领袖峰会”。现正在哈佛读大二的汤玫捷并修的是经济与意大利文两个专业。
【编者按】
如何录取一名大学新生?与我国近乎苛刻的“分数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哈佛、剑桥、耶鲁……一所又一所走进中国的世界著名高校,带来了“另一种优秀的标准”。这种标准和分数无关:你可以是一个有极高的音乐天分却在数学上有些困难的学生,可以是一个从未上过高中却拥有数个学科奥林匹克金奖的学生,可以是一个在公益与慈善事业中默默奉献的学生……在这些著名高校“宽容而自由”的选择中,你所表现出的优秀的个人综合素质,才是他们最后签发录取通知书的重要依据!
本期为你讲述的“哈佛女孩”汤玫捷,便是以自己“丰富的社会经历和极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和“勇敢、热情、风趣、幽默,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打动了哈佛。
当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名校向中国高中生敞开大门的时候,我们是幸运的,拥有了和全世界的优秀同龄人一决高下的机会!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毕业生梦想融入世界的时候,面对这些和我们熟悉的规则截然不同的“优秀标准”,我们准备好了吗?我们又该怎样进行准备?
2007年4月1日,美国《纽约时报》星期天杂志(New York Times Sunday Magazine),以封面故事《新教育》为题目,用长达15页近万字的篇幅,全面报道了一个来自中国上海复旦附中的哈佛学生汤玫捷的成长故事。
作者安・赫尔伯特(Ann Hulbert)是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和特约撰稿人,他历时一年,全程跟踪采访了汤玫捷在哈佛的一年级生活,称这位具有优秀的个人综合素质的中国女生不仅是“让哈佛惊喜的学生”,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成功样本。
如果按照中国的“好学生”标准衡量,汤玫捷算不上优秀,高中时,她的学习成绩只属中等偏上,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并不“优秀”的中国女生,却在哈佛大学里成了出类拔萃的“领袖型学生”。汤玫捷靠什么取得了这样的成功?回溯汤玫捷的高中生活和她走入哈佛的经历,相信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启迪……
一、亚洲的二分之一
“她穿着汗衫,卡其布裤,风尘仆仆地出现在哈佛科学中心的咖啡馆里,微微鞠了个躬。她向我道歉,因为她为了准备上课演讲,迟到了几分钟。没有任何迹象显示这是个明星学生,你更难想象她的成就,即使用哈佛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令人瞩目。”这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安・赫尔伯特在《新教育》一文中对上海女孩、哈佛学生汤玫捷的描述。
汤玫捷要去上的课是一节议论文写作课,她在课上要演讲的主题是“追求成功”。
我们不知道她演讲的具体内容,但这样的题目,似乎就是为汤玫捷度身定制的――在中国众多的高中毕业生中,她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标本人物”!
2004年12月,汤玫捷还只是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高三年级的一名普通女生,和所有高三学生一样全力以赴地准备着即将到来的高考。12月20日上午,一封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国际快递改变了这一切:哈佛大学正式提前录取她,并将为她提供每年4.5万美元的全额助学金!与此同时,中国驻美大使馆还特别给汤玫捷发来了贺电。
按照惯例,哈佛大学发放新生入学录取通知书应该在每年春季4月份,但学校会在头一年的圣诞节前夕给少量特别优秀的学生发放“提前录取通知书”,只有不超过8%的学生有幸获得这种机会。这一年,全亚洲只有汤玫捷和印度的一名学生被提前录取。这样的荣耀意味着,哈佛这所全球顶尖名校,视汤玫捷为最符合哈佛精神、最需要提前抢到手的优异学生。
汤玫捷,一个普通的中国高中女生,到底优秀到了什么程度,能让哈佛如此看中她?
二、另一种优秀
然而,当我们联系采访汤玫捷母校复旦附中的老师们,试图通过追溯她的高中成绩,还原出一个“优秀高中生汤玫捷”的模样时,得到的答案却让人很吃惊。
“她不是我们学校成绩最好的学生。”复旦附中校长谢应平这样评价高中时的汤玫捷。他说,在强手如林的复旦附中,全校400多名高三学生参加考试,就成绩而言汤玫捷只能算中等偏上,大概排在百名左右的位置。
“我的学习成绩只能算好,但不是最优秀的,我从来没有考过第一名第二名。”汤玫捷的自我评价也证实了谢校长的说法。
这样的成绩,按照我们习惯的评判标准,是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优秀”的。而展开汤玫捷的简历,就会明白,她的优秀和分数无关。
还在小学时,汤玫捷便在上海最为知名的电视台任少儿频道的记者;初三时获得“上海十佳好少年”奖,并独立创办网站;在高一举行的上海高中生辩论赛上,她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杰出的语言能力荣获“最佳辩手”称号。此外,演讲、作文、艺术都是她擅长的领域,用她老师的话说,就是“她在这些领域获得的各种奖项难以统计”。此外,她也是上海市获得市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荣誉最多的学生之一。
“汤玫捷的成绩虽然并不是最好的,但她的社会经历、沟通与领导能力无人可及,是典型的学生领袖型人才。”谢应平校长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附中有一次文艺演出,口才与表达能力堪称一流的汤玫捷无疑是最佳主持人选,老师、同学也大力推荐,她却执意要把机会让给别的同学,而自己却担任起最繁琐的后勤工作。在活动、工作中,她总能像一块磁铁凝聚并影响着周围的同学!”
在汤玫捷的成长过程中,还有一个人对她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是她的父亲。
父亲汤乃林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除了同样的关心和教育,与其他家长不同的是,他给了汤玫捷一个十分自由的广阔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汤玫捷作为独立的个体,得到了完全的尊重,可以自主参加各种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看自己想看的书……
这样的氛围,这样的自由和尊重,让汤玫捷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难怪在收到哈佛的录取通知书时,她自豪无比:“我的综合素质即使和美国本土录取的学生相比也毫不逊色。我是凭借自己的综合能力被哈佛大学录取的!”
三、会打曲棍球的中国女生
2003年暑假,汤玫捷的高二学年结束了。就在这年9月,汤玫捷作为复旦附中公派的国际交流学生,远赴美国华盛顿的希德威尔高中开始为期一年的留学生活。
正是这段留学经历,为汤玫捷最终“轰”开哈佛的大门提供了关键性的帮助。
在希德威尔这所著名的私立学校里,汤玫捷第一次引起大家注意的并不是“考试成绩的超级优秀”,而是入学一周后的一场校际曲棍球比赛。汤玫捷作为替补上场,担当后卫的她竟带球一路狂奔,在与对方守门员一米线内的近距离对峙中,击球入网。这个极富“美国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进球让汤玫捷一下子成为了校内的明星人物,因为这对一直认为中国学生只会做习题的美国学生来说,这事显得是那么“不可思议”。
而仅仅是在4天前,这个会打球的中国女生,才第一次知道“曲棍球”这个名字!
“如果你只会打球,比你会打球的美国人多了去了。”在汤玫捷看来,参与体育运动是自己能很快被接纳的第一步。
尽管去之前,几乎所有的师兄师姐都告诉她不要参加体育社团,理由是这会耽误很多时间,但是她却不只参加了,而且平均每天要花3个小时参加正规训练,周末甚至有可能花8个小时去其他州参加比赛。离开学校回国时,她已经是学校短曲棍球、长曲棍球、篮球三支球队的主力。
在这一年里,和美国同学一起学习,一样参加美国中学的考试,汤玫捷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地改变了美国同学头脑中“中国学生只会读书”、“做数学题”的刻板印象。
“在美国,体育早已超越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而是一种社交,可以考察一个人在团队中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体育同时也需要参与者的勇敢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些都是一个人进入社会后很重要的品质。”这是美国归来后,汤玫捷对体育运动的深刻理解。
参加学校的体育社团活动虽然很有收获,但是大量的学习时间被占去了。汤玫捷不可能像美国学生那样牺牲学习时间来运动,她只有靠牺牲睡眠来弥补学习。赶论文成了汤玫捷最深刻的记忆,好几次都是第二天要交作业,头天半夜还在拼命。
美国的一年学习,对汤玫捷来说本是没有学分要求的,但她结束时参加学校标准化测试几乎获得了满分。一件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她的“美国历史课”,比所有美国同学的成绩都要优秀。
在后来希德威尔学校写给哈佛的推荐信中,汤玫捷在文科上的突出表现被浓墨重彩地提及,她在离开希德威尔的讲演中表现出的幽默也被作为第一条推荐的品质大书特书。当然,还有那个很有名的进球。
四、成为哈佛学子
也就是在美国学习期间,汤玫捷访问了哈佛大学。“有学术精神、有领导能力、有个性”的哈佛精神以无与伦比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她,让她下定了申请的决心。
用汤玫捷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波士顿的明媚阳光召唤着自己向这所世界知名的学府迈进!”
与中国高考不同的是,哈佛录取学生没有统一的考试,而是招生委员会根据申请者提供的综合材料作出选择。申请材料包括申请人平时成绩的证明、英语能力的证明、各种奖励证书、来自中学的两封推荐信、个人信息、学术背景、课外活动、社会经历、两篇小论文等内容。
2004年10月,从希德威尔高中回国后的一个多月后,汤玫捷在哈佛大学的网站上下载了20来页的申请表格,花了一天的时间完成了报名申请,然后,在“煎熬”中等待到11月13日,汤玫捷收到了哈佛大学的面试通知。
2004年11月14日,汤玫捷前往上海瑞安广场,接受由一位在麦肯锡公司工作的哈佛毕业生进行的面试,以具体了解她的英语口语和综合素质情况。
2004年12月15日,汤玫捷如愿以偿地收到了哈佛大学发来的录取电子邮件。
2005年的秋天到来时,汤玫捷进入哈佛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一个在我们的标准里并不“优秀”的中国高中女生,用自己的“另一种优秀”成功地敲开了梦想之门。
五、把“哈佛精神”推向中国
“在哈佛2005年的秋天,玫捷知道她要做什么了――把美国教育的优点带回中国。她开始主持创办一个由学生举办、面向学生的交流夏令营――‘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英文读作H-silk,有‘丝绸之路’之意,旨在向中国推行哈佛式教育实验。在她的问题里有些在美国看似普通,但是在中国却很不寻常,比如:‘如果你可以做一件事情来改变这个世界,你会怎么做呢?’对于这个问题,玫捷的回答是:帮助改进中国教育。”这是安・赫尔伯特写在《新教育》中的一段文字,真实地记录着汤玫捷刚到哈佛时就拥有的理想――把“哈佛精神”带到中国,带给中国的高中生!
为了搭建这样一个平台,汤玫捷竭尽全力游说著名的高盛基金会,并成功引进了该公司200万元的投资,由哈佛大学中美国际交流协作机构和高盛基金会联合在中国主办“中美学生领袖峰会(HSYLC)”。
2006年8月6日至14日,第一届“峰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外外国语学校成功举行。
经过与哈佛录取学生模式完全相同的选拔方式,从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特别行政区报名者中选出的300多名高中生,在上海西外与50名远道而来的哈佛大学明星学生志愿者、50名中国顶尖大学的学生一起,度过了9天“准哈佛”式的集体学习生活,亲身体验了一系列哈佛大学经典教学模式和校园生活氛围,包括超小型课堂课题教学、每日嘉宾讲座、专项写作课程、模拟联合国等。
2006年10月,安・赫尔伯特为了撰写《新教育》一文,专程从美国来到上海采访。许多接受采访的第一届“峰会”学生告诉他,在“峰会”上,他们看到了哈佛学长们最大的不同:经营梦想的勇气和为实现梦想而脚踏实地的努力付出,并把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作为梦想很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们知道学生领袖并不仅限于学习成绩名列前茅的尖子生或是主宰学校各项活动的学生干部。当代中国的学生领袖应具备学术能力、创业精神、领袖气质和公民意识,这四种素质也正是哈佛大学选拔学生时重点考查的内容。”这是身为哈佛大学中美国际交流协作机构主席的汤玫捷,对“中美学生领袖峰会”意义的阐述。
2007年8月,第二届哈佛“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将在汤玫捷的母校复旦附中举行。把今年的活动地点选择在这里,我们不知道这是不是汤玫捷的刻意安排,但无法否认的是,一所中国素质教育的典范中学,一处世界领袖人才的培养摇篮,这两者的集合本身,就能带来许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大胆地希望,勇敢地梦想!”对自己的成功,汤玫捷站在波士顿的明媚阳光下,用一句话道出了把这两地连接为一条直线的“划法”。
■伟大的“哈佛帝国”
哈佛大学是一所私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全美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主要校园区位于波士顿以西数公里的查尔斯河沿岸,占地约154公顷。围绕着古老的哈佛园,七星拱月一般,是哈佛各负盛名的学院:法学院、肯尼迪**学院……
1636年9月8日,移民到美州的英国清教徒,在马萨诸塞州的查尔斯河畔,建立了这所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建校之初,全校只有1名老师和9名学生。由于清教徒中不少人出身于英国剑桥大学,他们就把哈佛大学所在的新镇命名为剑桥(汉语音译为坎布里奇)。这一时间比美国作为独立国家的建立时间几乎要早一个半世纪。
1638年,清教牧师约翰・哈佛去世时,把他的图书馆和一半财产留给了学校。为了永久纪念这位学校创办人之一和办学经费的主要捐献者,1639年3月13日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1780年,马萨诸塞州议会又破格将其升为“哈佛大学”,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哈佛大学全校正式注册有18 000名学位候选人,另外还有13 000名非学位学生在其扩展学院学习,教职员工人数超过14 000人,共设有13所学院,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图书馆。不论是学校的名气、设备、教授阵容,还是学生素质方面,都堪称世界一流,常被人称为“哈佛帝国”。
哈佛的精英群体历来是美国社会最具主宰性的力量。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这与其说是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还不如说,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人文精神引导了美国的成长。
哈佛的教育设置分两个部分,大学部和研究生(硕士、博士),和中国大学的教制基本一样。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成才”,大学部的教育侧重“成人”,通过大学的教育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社会责任、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在美国两百余年的历史中,有7位总统出自哈佛,参议员、众议员之类的政治家更是不胜计数;在经济、社会、法律、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哈佛培养的一流人物。仅诺贝尔奖一项,哈佛的获奖者就有30多位。
美国教育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顶王冠,而王冠上夺目的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简称HBS)。建校79年的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制造“职业老板”的“工厂”。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1/5毕业于这所学院。哈佛商学院是如今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是最有权威的管理学院。
哈佛的校训是“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Magis Amicus Veritas”。它是拉丁文,中文的意思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是哈佛学生学习和为人的准则,其意义在于让学生破除迷信去探求真理,鼓励学生向一切权威提出质疑的思想和行为。正是这一深入哈佛师生脑海的理念,使哈佛成为一所“伟大的大学”!
“轰开”哈佛
>> 什么样的学生才能被哈佛看中
入读哈佛大学不是容易的事,哈佛录取新生的条件近乎苛刻,录取率一般小于1/8。2006年哈佛大学录取新生的比例创下最低历史纪录,只有约9%的申请人被选中,中国则只有7名学生幸运地被哈佛录取。
哈佛录取的标准是什么?哈佛招生主任将最重要的标准解释为:“学业能力的有力证明(这一点可以用申请人提供的成绩单、推荐信和GMAT分数作为参考);候选人的领导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有力证明,范围涉及他们的全职工作、义工及课外兼职;未来潜在的领导能力。希望发现某种我们特别在意的个人品质和性格特征,诸如诚实、正直、成熟、守信等。”
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时严格执行need-blind的政策,即完全不管家庭经济情况,只依据该生的学业和素质,充分体现哈佛大学唯材是用的宗旨。录取以后在考虑助学金时,只根据家庭收入来计算助学金,完全不管该生的学业和专长。也就是说哈佛大学只有助学金,没有奖学金。
>> 如何申请哈佛大学
哈佛录取学生没有统一的考试,而是招生委员会根据申请者的综合材料作出选择。
哈佛大学的报名申请和录取时间为:每年9月份美国高校开学的时间,开始接受学生申请。哈佛的申请表格包括基本信息、考试成绩、学术背景和社会经历、两篇小论文、兴趣爱好的调查、推荐信、报名表格等,直接从哈佛大学网站下载。哈佛的申请截止日期一般是11月1日。对初选出的学生在11月中旬安排面试,由哈佛的校友来执行,对申请者的英语口语和综合素质作直观了解。12月新年前公布提前录取的名单,第二年4月左右公布正常录取名单。新生在每年秋季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