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16岁的高中生丹尼尔•伯德研究发现,通过一种神奇的假单细胞菌,可以将塑料袋的自然降解过程缩短至3个月!分解过程中亦不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只会产生水和少量二氧化碳。
加拿大高中生伯德的发明给我们上了三堂课。
第一堂课是“家务课”。令人眼睛一亮的是,少年伯德的发明灵感竟来源于做家务。他经常帮母亲做家务,但每当他打开存放洁具的柜子时,放在最上层的塑料袋就会如雪崩般飞散,烦不胜烦的他开始研究如何能令塑料袋“消失”。而我们的家长更多的是让孩子做作业,包括高中生个人日常生活在内的所有家务全部由家长承揽,生怕孩子因做家务而耽误了学业。素不知做家务其中大有学问,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更能让孩子们囿于功课的思维得到解放,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二堂课是“教改课”。少年伯德的发明告诉我们,“填鸭式”应试教育模式下出不了中国的“少年伯德”。人类大脑的功能就是记忆、思考与创造。越是在青少年阶段越是有利于开发大脑的思考与创造力,这已经被许多著名科学家年轻时的成功所证明。然而,曾几何时,我国的中学教育渐渐远离社会实践,不是崇尚创造力,而是驱使学生更多的去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当“奥数冠军”与“高考状元”远比青少年的一项实用“小发明”更能吸引人们眼球之时,应试教育模式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第三堂课是“创新课”。国家高度重视自主创新,但要看到,激励创新的制度与机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如果不崇尚“英雄不问出处”,都要问个出身,是否名校,比尔盖茨大学没毕业怎么能开发出风靡全球的电脑软件?高中生伯德怎么能在16岁就成了一匹“科技黑马”?目前大学生创业比例在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而我国还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更不谈高中生了。因此,新的历史时期倡导自主创新不单单是培养科学家,而更重要的是运用制度建立一个全新机制,在造就科学精英的同时,让咱们的“少年伯德”和无名之辈也能参与其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