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在做出决定的时候会有一番痛苦的抉择,一旦决定做出就如同发出的箭,只有前进之途,决无后退之理。如果箭已出,却又改变主意,那也没关系,杀个回马枪也未尝不可。总之,选择是艰难的,行动则必须果敢坚定。最忌讳那种前怕狼后怕虎,出来总念叨往昔的好日子,回去又放不下今天的新诱惑。
客观地说,如果你在国内有份很好的事业或工作,特别是在什么级别以上的干部,那你可得考虑清楚,非到退休或避难的地步,最好还是在国内将革命进行到底,千万别出来受洋罪。
如果在国内怀才不遇,想换个环境,求个发展,做好吃大苦受磨难的准备,破斧沉舟地搏一把,也没什么大不了,别人能吃你能吃,别人能扛你能扛,不是说:“一年大苦,二年小苦,三年不苦”吗?虽然没有那么准确,但也说明苦尽甘来的道理,在国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精英豪杰乐在异国他乡闯荡的缘由。
可以说,能出国的人不是精英也是人材,不是英雄也是好汉。譬如一个国家是一口井,出那个国起码可以看到另一重天地,哪怕落到另一个井里也是过别样的生活,人生多了一重经历必将多些感受也能更全面地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另一个国度生活,语言文化不同,风俗习惯不同,举目无亲,没有根基,想要扎根,寻求发展,确实困难重重,不仅要经受肉体上的磨难,还要经历思想上的洗礼,但这般撕裂的生活既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就实在怨不得别人,能忍且忍,不能忍也得忍,实在忍不下去只有回国。关键是,回国后你能否找到原先的感觉,跟得上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吗?最难堪的就是:在国外总觉得虎落平阳;回国后又感叹龙搁浅滩。
海归回流率有多大,什么样的人在去留之间无所适从?让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报道和分析。2006年9月,中国人才研究会指出:海归率还是低,中国面临人才泡沫化。据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通讯粗略估算:20多年来中国到海外留学人员总数达93万,而归国创业的只有23万。这只是官方的报道,其中提到的海归率可能基本上为公派,不回国实在有愧于良心。那些砸掉国内工作饭碗自费出国的移民,海归的可能性应该比公派的少很多,试想自己了断国内的退路,不混出个名堂又有何脸面见江东父老?而混出名堂后好马又怎么会去吃回头草?即使回去找到暂时心仪的工作,不少人因为事业、家庭和孩子的缘由最终又出国定居。至于那些以难民身份和冒着生命危险偷渡来国外的移民肯定不会回流,应该说他们呆在国外的艰难和辛酸程度比起正常的移民不知要痛苦多少倍。
选择在中国还是外国定居时总是犹豫徘徊的人大体上有两类,一类是在中国和外国都有生意的投资移民,他们经常在空中飞来飞去,因为家多业大钱撑腰,在那里居住都春风得意;另一类是实行一家两治,既不愿放弃国内薪金优厚的工作,也想享受国外子女教育优惠等福利,并且为自己的未来留条后路,这类人多数是将妻儿放在国外而自己在国内打拼。若算起来,这两类人应该是海归和回流人员的主力军。
与那些早期移民相比,我们现在的境况和待遇真是幸运。1858年,随着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现金矿的消息传开,一些为生活所迫的中国人前来淘金,淘金需要冒险、机遇和运气,因此早期的中国移民数量并不多。不久后,加拿大政府一项庞大工程――太平洋铁路的开工,终于掀起了中国移民的热潮。在中介公司的操作下,1881年―1884年,1万多名华工来到了加拿大。据说,参加筑路的1.57万名华工中,最终有4000多人客死他乡。面对华工艰苦卓绝的贡献,连加拿大首任总理麦克唐纳都感慨道:“没有中国工人,就没有太平洋铁路”。当这条号称“加拿大动脉”的铁路完工时,加拿大舆论一致认为,每一段路轨,都有华工的血泪和白骨!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加拿大开始加强引进具有较高学历和工作技能的移民,由此导致具有高等教育学历的新移民源源不断进入加拿大。新一代移民已改变”落叶归根”的传统观念,转而追求”落地生根”,既然决定成为这片土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应该如水般融入这块土地,滋润这方养育我们的土地,因为这里将是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度,也是子孙后代的故乡,是他们成长生活的地方。
总体上看,加拿大是一个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国家,曾连续7年,被联合国评选为世界上最适于居住的国家。加拿大的移民政策又相对宽松且灵活,她的多元文化政策也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尤其移民的权力在宪法中得到充分体现和保障。
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移民的初衷是寻求一种崭新美好的生活,但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距,再者,实现或接近理想也要有一个奋斗的过程。移到一个新的国度,等于一切从零开始,没有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和接受困难挑战的勇气是注定要大失所望。
比起那些被歧视受压迫赤手空拳开辟新天地的早期移民,现在的移民实在没什么可抱怨,其一,在国内的生活还不到贫困潦倒的地步;其二,在这里的生存也不是水深火热的程度。如果不能适应加国的生活,回国努力也可踏上小康之路;如果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加国,那么就说明经过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