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交出了大学里的最后一份作业――毕业论文。我的英伦学习生涯也将结束,回过头去,细细地品味着我所接触到的英国教育,感慨颇多,其中最深的是这两个单词:”My idea”。
没有标准答案,学习中必须要有my idea
在国内,常在各种报告中见到 “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句话。其实,英国老师比中国老师更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这通常体现为一个问题――“What is your idea?”。换句话说,他们强调的是:学习中必须有你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其实,观点有多少学术价值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在英国的大学里,大部分的课程都要求学生完成对某一理论或研究方法运用于现实公司的案例分析研究。这样一种考察学生的方式,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结果完全因学生个人的选择而定。这使得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作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将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
相对而言,国内大学里,课程的考察还是以期中、期末考试为主。这种方式产生的最大弊病是“高分低能”的现象。因为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如果要通过考试,学生需要向标准答案看齐,而不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久而久之,当学生们遇到问题的时最想知道的是:“标准答案是什么?”,而不是思考“我自己的答案是什么?”。中国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国外学习时是很突出的。我曾听到不止一个外国老师提到过这样的要求:“中国学生的记忆力非常好,不过我不需要背诵别人的理论,我所需要的是你自己的观点”。
“放养式”的论文创作方式,培养出my idea
乍看到有人把中国的学习方式比作“圈养式”,而西方的学习方式则比作“放养式”,觉得好笑。细细一想,这一比喻用于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再贴切不过。在一年的硕士学习时间中,花在论文上的时间倒有半年。在这过程中体现的正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从论文题目的方向规划,收集和选择参考文献,到论点的进一步细化定位和写作等等,都需要学生自己完成,这可不就是“放养”嘛。
我的导师在论文创作的开始,就强调:“论文是你的,必须由你自己决定写什么内容,怎么去完成”。平时,人们总说“学海无涯”,我这时就仿佛置身于这茫茫的学海中,不知道从何处下手,研究的方向在哪里?用什么研究方法?参考文献有哪些?选用什么参数?结果会是什么?一切都是问号! 在克服了这段痛苦的日子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 这种没有限制,没有 “中心思想”的学习方式,将会迫使学生做大量的文献阅读,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明确论文的定位;同时这些阅读也是设计自己研究方法的基础。其实,这样的“放养”正是培养了my idea。
此外,在论文写作的过程当中,我常常被这样的问题所困扰:普通学生有没有必要对权威理论进行评论?论文写作时,用到的许多参考文献都是由著名的出版社或是重要的专业期刊杂志发表的,作为一个普通的学生难道有能力对这些权威们的结论和方法评头论足?My idea能有多大的意义?如果没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多花时间去学习和掌握权威们的结论。我的导师给出这样一个答案:“权威写的理论并不就是真理,他们的理论也并不被每一个学者所接受。正是由于这种学术争议,才会产生更新的理论。” 在完成了论文之后,我自己对这个问题又有了新的看法:让学生对权威理论进行了评论正是为了让他们在思考权威理论的同时,从各种不同理论之间的争议中找到my idea。这正是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所以,这种“放养”的论文创作方式正是一个“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现实当中,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较强的,而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不尽如人意。很多中国学生都感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提出研究方法是最困难的环节。有些学生甚至在论文完成一半的幅度之后,感到所选的题目无法继续下去而重新选题,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上面所提到的中国传统教育中很少鼓励学生对权威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及评论有直接的关系。
在英国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我总是在不断地思考 my idea about……,并且寻找到了my ideas。